17年,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霜重黑云涌,天使在

  

  01

  这个春节过得百感交集。

  除夕夜当晚,我发了一条推送,把从朋友那里抢到的100包进口口罩全部免费提供给武汉地区的桃蜜。

  没想到收到一大批留言:“先给医护人员”。

  

  一时间,感慨万千。

  过去几年,我们写了许多女性故事。

  而今天,作为开年第一篇推送,我带着深深的敬意去写她们:当年抗击非典、和当下坚守在一线的女医护人员。

  

  02

  对抗非典——疾病终消失,但她们不会被忘记

  (一)“这里危险,让我来”

  她叫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

  

  2003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似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入院5人。

  叶欣冲在前线、连轴工作。没多久,她被传染上了非典。

  2003年3月24日凌晨,年仅47岁的叶欣殉职,而她最后抢救的患者出院不到一周。

  生前,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这里危险,让我来。”

  

  (二)“如果有什么新药,就在我身上做试验吧”

  她叫李晓红,是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

  

  当时28岁的李晓红怀有身孕且身体不适,非典当头,她放弃了医院批准的休假,坚持奋战在一线:

  “我和病人已经密切接触了,让其他同志回避,让我留下来吧!”

  没多久,李晓红不幸被感染。

  病情加重后,她先后三次把转院名额让给其他患者。

  无法说话后,她在纸上给医生留言:

  “如果有什么新药,在我身上做试验吧。”

  2003年4月15日,生命垂危的李晓红,强撑着在纸上纪录下来自己关于病情的体验和分析,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留前,她对丈夫说:

  “嫁给你,我不后悔。当医生,我更不后悔。因为我挽救过那么多病人的生命。”

  (三)“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她叫谢婉雯,香港屯门医院内科部医生。

  

  2003年3月,香港屯门医院接收了三名非典病人,

  医院胸肺专科医生不足,谢婉雯自愿由内科病房转到非典病房,亲自为危重病人多次插喉,怀疑因此而感染非典。

  2003年5月13日,谢婉雯因抢救无效而逝世,年仅35岁。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要快点出院,去病房帮忙。”

  传媒纷纷对她冠以“香港女儿”的称号,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为她举行葬礼。

  谢婉雯的父亲言之朴素却深含大意:

  “希望婉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能够鼓励港人永不放弃。”

  (四) “十年后我才怀上孩子,但我不后悔”

  她叫何凯茵,27岁,当时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医师,现任广东省艾滋病治疗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

  2003年,她主动要求负责非典重症监护病房,零距离接触病人,亲自给病人吸痰插管。

  当她因体力不支晕倒时,搭档才发现她已烧到39.5℃,后被确诊为非典。

  何凯茵用“医院不让回来”的理由瞒住家人住院治疗。

  幸运的是,她康复了。

  不幸的是,由于非典后遗症,怀孕成为奢望。

  西医治疗,中医调理……十年之后才得以怀孕。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她淡然一笑:

  “没想那么多,我不后悔,也没想过治不好。”

  

  天地仁心,不胜枚举。

  非典曩昔十七载,若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已成前尘往事。

  为之奋战、守护生命的她们不应该被忘记。

  03

  抗击“新冠肺炎”——巾帼热血,无畏向前

  (一) “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死得其所”

  她叫敖忠芳,今年92岁高龄,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室组长,原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及南京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鲐背之年的她不顾医院和家人的劝阻,毅然出现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

  她的话,字字朴实,又心怀大义:

  “医院的领导不要担心,万一(我)出了事情怪医院,我说不是这样的,作为医生来讲,这个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死得其所,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承担这一切!”

  

  (二)“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她叫李兰娟,73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曾在非典、甲流、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尤其非典爆发时,她仅用一夜时间隔离1000多个病患,治愈患者均无明显后遗症。

  

  新型肺炎爆发后,她第一时间奔赴一线:

  1月18日,随钟南山院士一行前往武汉,听报告看现场,随后进京汇报。

  1月22日凌晨2点,她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院士门诊。

  1月24日除夕当天,她从杭州赶往北京参加与疫情有关的会议。

  同时见缝插针接受采访,科普冠状病毒,让真实有效的信息更及时更高效的触及老百姓。

  她表示:

  “这样的节奏我已经习惯了。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三)“现在换你守护这个家,妈妈去守护自己的阵地”

  她叫曹晓英,56岁,是湖南省郴州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

  

  这个春节,她选择在一线救治病人。儿子对此不理解,一是不理解母亲即将退休何必自找苦吃;二是女朋友第一次登门,准婆婆却不在家。

  但曹晓英没有半分纠结,给儿子留了一封信就前往医院:

  “你见过传染病人和家属看我的目光吗……乖孩子,现在换你守护这个家,妈妈去守护自己的阵地。”

  

  我们没看到她全部的面容,却看到全副武装下,眼神中坚毅之美。

  (四)“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本来人生处处是战场”

  她叫张旃,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兼党支部书记。

  

  1月18日,她通过微信向医院党委递交了一封申请,自愿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

  这条微信,被称为现代版“与夫书”。

  

  (五)“我们会一直撑下去,直到春暖花开”

  她叫严丽,是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外号“铁娘子”。

  

  1月20日,为了兑现对丈夫和两个孩子的承诺,严丽开始休假。

  1月22日,正在休假的她得知疫情严重,且有两个同事感染后,在机场撕掉机票,奔赴一线。

  

  她说自己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是觉得不当逃兵、遵循本心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她的一句话令人动容:

  “战斗的集结号已吹响,我们会一直撑下去,直到春暖花开。”

  严丽(右一)和同事在急诊科

  (六)“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她叫李慧,95后,是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护士,外号“李坚强”。

  

  她瞒着家人,主动要求调到呼吸二病区参与一线工作,并告诉同事:

  “如果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七)“最快速度回到济南,支援武汉”

  她叫孙宪洁,是山东中医大学二附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

  

  除夕当天下午三点,孙宪洁值完班,坐火车赶回莒南老家吃年夜饭。

  晚上七点半,她接到了医院要求支援武汉的电话。

  大年初一凌晨4点,她抵达高铁站,赶去济南的最早一趟火车:

  “最快速度回到济南,支援武汉!”

  

  (八)“作为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我力所能及”

  她叫刘丽,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即将步入新婚礼堂。

  

  疫情爆发之前,她推迟了婚期,毅然报名参加了江苏援湖北医疗队。

  结婚本是终身大事,她却说推迟婚期是“力所能及”。

  

  此外还有无数出征者和逆行者。

  比如,刚踏上归途六分钟后就下车返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

  “大家都在战斗,只有在战场上,我才能安心过好年。”

  

  比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第一个报名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骨科康复护士许虹:

  “武汉需要我,我也有能力,就应该去。”

  (许虹临行前与12岁的女儿告别)

  比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钱海泳:

  “没什么好说的,接到通知就出发!”

  

  04

  仁心医者,不胜枚举。

  安徽医科大学近千名医护人员纷纷报名,没有豪言壮志,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简单三个字:

  “我报名。”

  

  为了方便穿防护服,武汉新型肺炎定点医院的女护士们自发集体剪短了头发:

  “我连命都能给,头发算什么?”

  

  更有一声号令就集合、和亲人深夜惜别、列车上换衣服的女军人们。

  

  她们也是血肉之心,割舍不下家庭亲情。但为了救死扶伤不负使命,依然奔赴战场。

  

  她们也并非“年轻一身轻”,也在乎男友的反对,但依然能够说服自己:

  “生命的珍贵,不只是因为只有一次,更是因为那些割舍不下的牵挂。”

  

  “为了我们这神圣的职业”,她们克服恐惧,无畏前行。

  

  “值不值”,在她们心中只有一个肯定的选项。

  

  预产期在即的要求回来,新婚在即的推迟婚礼,回老家的退票,要求支援发热门诊……这场战役中的每一个人,都配得上“伟大”二字。

  

  05

  前几年的热播剧《青年医生》中有一句台词:

  “每一个当医生的都应该有一段传奇。”

  从非典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十七年弹指一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

  英雄之后仍有英雄,传奇之外仍有奇迹。

  

  “非典英雄”叶欣曾经的同事,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主任李芳,在父母年迈多病,儿子企盼团圆的情况下,退车票、赴前线:

  “作为科室的管理者,叶欣护士长曾经的战友,也必须和身边的同事们在一起。”

  

  曾抗击过非典、埃博拉的陆军军医大学女医生张丽敏,第一时间请命前往:

  “必须第一个参加!”

  

  而这名年仅23岁的医务工作者,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继承和传承:

  “非典那年全世界在保护90后,这次我们保护全世界。”

  

  17年,对于一个女性,是红颜生华发,花季到中年。

  而在这些女医务工作者中,有九十高龄元老医生的锋利刀刃,也有“90后”年轻医生的坚毅无私。

  这个春节终身难忘。

  风雨中知冷暖,万象里有圆缺。

  待到杏林春暖那天,我们想给她们一个深深的拥抱。

  虽然霜重黑云涌。但是,天使在人间。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

  《京华时报》《搜狐新闻》《新浪网新闻中心》

  图源网络

  -End-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