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非遗|传承千年的文化表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昨日在都江堰景区隆重举行,同时在古城区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大家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了解我们都江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咱都江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都江堰市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平原的交融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经过10多年的普查保护,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体育与竞技等方面的有20余项。其中:拥有国家级1项、省级5项、成都市级2项和都江堰市级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是民间在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这一天,为庆祝一年一度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举行的庆典仪式和因清明放水节而产生的以物质交流为主的清明会。早在汉唐时期就形成了以祭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中国古代水利科学家李冰为中心的一系列祭祀庆典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活动中的“杩槎截流法”、“竹笼卵石堵水法”以及集市贸易活动中大量的川西农业生产传统器具的展示,是我国农耕文化几乎保留了2000年以上的实物例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武术

  

  青城武术发源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武术的主要门派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其特点是长短兼施、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不使蛮力,以通脉练气为基本功,武学理论与道学思想相通。尤以功法、剑术和拳术见长。

  

  青城武术保留下了大量道教养生功法,也形成了数千年武脉不断的历史和有关传说、典籍。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青城山及川西平原的古代历史,研究古蜀文化发展、道教、道学文化以及青城武术所含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洞经古乐

  

  洞经音乐形成与道教及民间原始信仰发展有密切关系。无论道教还是儒教,都共同在作相应的法事时使用以诵唱《大洞真经》为内容的经文,而伴奏的音乐就被称为“洞经音乐”,也简称“洞音”。截止到2016年,青城洞经古乐已收集整理出近80支曲目。

  

  在今天看来,青城洞经古乐保留着许多古蜀音乐的原生形态,同时也保留下了著名道士杜光庭在青城创制的道教科仪音乐“广成韵”(又称“南韵”),以及佛教的、宫廷的、儒家的、民间的许多曲牌和曲谱,是今天我们研究宗教、戏剧、音乐、民俗以及科举考试、善行文化等等宝贵的历史资料。今天我们还有幸欣赏千年古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要感谢青城山那些民间文化默默的艺术守望者们,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递着洞经音乐的薪火,让这枝仙苑奇葩永远保持着辉煌的魅力。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娘滩传说

  

  望娘滩是流传在都江堰市及岷江流域部份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故事讲述:灌县岷江边有穷苦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割草得到一颗宝珠,放进空米柜,第二天米柜就会生出满柜米来。这件事被当地恶霸知道了,派人抢宝珠。情急之下儿子把宝珠吞进肚里,当夜口渴难忍,到岷江边喝水,渐渐变成一条龙游进江中,母亲抱住儿子的脚不放。但龙挣脱母亲向下游游去,并频频回头望母亲,每回一次头就出现一个石滩,这就是岷江24个望娘滩的来历。故事充满母子间感人的生离死别之情。特别是变化为龙的儿子在江中24次回头望娘不忍离去的情景,是故事充满人情味的核心。故事先后被收入《中国神话词典》等多种书刊,并编绘成连环画、改编成川剧优秀传统剧目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份。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源竹雕

  

  川西平原在唐宋时期竹雕艺术水平已经很高,到明清时已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川派竹雕工艺。而都江堰市正是川派竹雕的主要地区。聚源竹雕承自川西竹雕流派,川派竹雕构图讲究,刀法细腻,以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和鎏青雕为主,聚源竹雕是以斑竹、楠竹、荆竹等竹子的根、干为材料,雕刻出生活用品和专供欣赏、收藏的摆件、挂件等竹雕制品。聚源竹雕工艺繁复,首先绘制不同题材的画稿,以画稿为蓝本,采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鎏青雕等刀法,雕刻出不同题材,不同功用的竹雕工艺品。聚源竹雕工艺的另一个特点是与都江堰市传统的牙雕、玉雕、木雕相融汇、镶嵌,使聚源竹雕工艺品华丽、名贵。

  

  聚源竹雕艺术已在我国同行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千年的工艺技巧,使聚源竹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聚源镇已被原文化部命名为“竹雕文化之乡”。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

  

  柳街薅秧歌是主要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谣。因其主要在薅秧时节在田间地头传唱,成为当地薅秧时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针对性,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内容广泛的民间歌谣创作活动。从内容上说,薅秧歌歌词内容包括时政、生产、生活、情歌、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等,形式上可分领唱、合唱、独唱、对唱等,创作方法主要以即事编唱为主,但较为经典的歌词,则成为传统内容保留。从音乐方面说,则以说唱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川西民歌特色。

  

  由于柳街镇以薅秧歌为代表的民歌创作、演唱、吟诵活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300年来传承不绝,而且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特色,已形成柳街最为深入和广泛的民间习俗,因此,柳街镇于2008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金铜手工艺

  

  传统金铜手工艺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镶嵌、错金银等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传统手工工艺。此种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

  都江堰市是连接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咽喉之地,被称为民族文化大走廊的岷江大峡谷,也是“茶马互市”的古商道,因此而使都江堰成为包括民间工艺传播与交流的中心,历来包括金铜手工工艺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十分发达。成都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一直延续着传统制作手工艺方法,继续保留着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教,手把手教的方式。制作出的精美铜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价值。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派盆景是中国的主要盆景制作流派,以气派大、寓意深见长。川派盆景又以都江堰市安龙盆景最具代表性。

  安龙镇现存已达300余年历史,用古法“汉文拐“造型的银杏古弯,是目前川西地区最古老的盆景实物,证明安龙盆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证明早在明清时期,安龙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盆景制作工艺。到目前为止,川内盆景的历史价值无出其左右者,这也是盆景界确认安龙盆景是川派盆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重要根据。2008年安龙盆景被授予四川省“园艺盆景乡镇“称号。近年又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传承基地。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传统制茶技艺

  

  青城传统绿茶、红茶、白茶采自全年无污染生态茶山,鲜叶采摘标准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芽叶总长度在4cm以下。茶叶制作全程手工操作,无任何机械化设备,所采用的器具均为全木、竹制传统制茶工具,以最传统的手法和工序无菌化制作,使茶叶完全回归最本真,真正的有机、生态、纯手工。

  

  目前的代表性传承人为第五代传承人陈韵竹,她在父辈茶艺和茶文化熏陶中长大,14岁开始学习青城茶工艺,创立了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带着父辈的期许和对青城山茶艺的特殊感情,投身于青城传统绿茶、红茶、白茶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中。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迎财神

  

  春节迎财神的民俗活动,不但在都江堰市和川西平原历史悠久,而且对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财神民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都江堰市赵公山是财神赵公明的祖庭和迎财神活动的策源地,建有财神祖庙,直到现在还有各地人士寻财神之源到赵公山寻根烧香。都江堰市及川西平原在迎财神的活动中,还融入送“赵公镇宅”和“请财神”的民俗活动,以送由绵竹年画“赵公镇宅”图和“春牛”图为表现形式,希望能保平安,迎丰收。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马轿房唢呐音乐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起源于都江堰市天马镇,主要流行于天马镇及相邻的彭州、郫县少数几个乡镇的民间音乐。其曲牌丰富,风格细腻,特别是喜庆音乐如《割朒朒》、《黄桶圈》及唢呐伴唱等,诙谐、明快,具有典型的川西坝子风格,已至少有200多年传承历史。

  

  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完善、吸收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具有川西古蜀文化丰富、细腻的特点。虽然一些曲牌与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及川剧音乐相同,但乐曲曲调内容和演奏技巧已自成一格,充分发挥唢呐器乐的特色,具有短小精干、热烈奔放、苍凉悲壮等艺术特点。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马椅子

  

  数千年来,川西平原上生活的人们把竹运用到了极致,民间手工工艺人员把竹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由此而积累起丰富且精致的竹文化,其中青城山由马姓人家所制的竹椅,因其或精巧、典雅、或古朴、结实。成为竹制品手工工艺一绝,获“马椅子”赞誉,名播远近。青城山“马椅子”所制的竹品不下10余种,其中尤以竹椅最具知名度。其特点是选料精、做工巧,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虽然工艺并不十分复杂,但独到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却使其成为使用工艺品。

  目前的代表性传承人为第三代传承人马洪泽和第四代传承人马娇。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道茶

  

  都江堰青城山产茶历史悠久,上溯汉晋,初见端倪。青城道观苦丁茶的制作早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享盛名。青城道士为修身养性已有上千年的植茶传统。茶之起源与道家密不可分,茶人更是从道家“仙道”思想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以茶来表现中国人独有的“乐生”精神。都江堰市茶叶公司采用道家传统工艺、经十一道工序层层精制出来的青城道茶,外形独特、形似青城太极剑,色泽润绿,其形、其色、其味、其神俱佳,与道家养生实践、绿色生态密不可分的文化相融而成为青城茶叶中的极品。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三月三采茶节

  

  因青城山一代的“明前茶”受到饮茶者的追捧,于是远近的茶商都在清明前赶到青城山,希望采买到“明前茶”。后来,人们就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诚邀各地各界人士齐聚青城山麓同庆三月三采茶节,分享劳动果实。“青城三月三采茶节”由来已久,不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茶农在长期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并一代人一代人传承了下来。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羊马祖寺庙会

  

  马祖寺庙会起源于古青城县城西马祖社区。原古青城县(569年建县,1276年废)都江堰市的前生。公元814年,为纪念马祖高僧弟子怀海实施“百丈清规”,在正月初九将道家“仙草”(川芎),首次移入寺院作为农禅并重“禅养”举行祭拜仪式。此后,逐将每年这一天作为祭拜日而形成庙会传承至今,俗称“潮上九”。至今己传承1200余年。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记传统手工糕点制作技艺

  

  “文记传统手工糕点制作技艺”为都江堰本地的民间中式糕点技艺。以都江堰为中心,覆盖成都及周边地区。该完全继承了中式传统糕点制作的特色。主要以小麦、糯米、花生、核桃、绿豆、蔗糖等多种农副产品为原料。所有原料及辅料均遵循古法加工而成,生产过程全手工制作,所有原、辅材料均独家生产加工,无任何化学添加成分。出品的糕点入口化渣,甜而不腻,充分保留了原料的本味,糯米类点心更具有其独特的嚼劲与韧性。

   “文记传统手工糕点制作技艺”秉承传统,固守全手工制作流程,保持风味。力求让更多人深刻地感受到本土的风味。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于9月12-16日在成都举行,文记传统糕点作为都江堰地方特色产品应邀亮相,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部长级贵宾及800多位正式代表品尝后纷纷赞叹。

   于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言,文化既是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灵魂和精髓。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展示了都江堰的人文历史,更是新时代都江堰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最为生动的文化表达!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