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马英雄遇见杜丽娘 新式越剧玩“穿越”轰动欧洲

  

  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的演出海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 当英勇的罗马英雄寇流兰遇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杜丽娘,一场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隔空对话在舞台上展开。

  这两位戏剧大师生于同样的时代,并都逝世于1616年,只不过他们分别活跃在相距甚远的英国和中国,在缺乏交流的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对方。

  然而,在两位大师去世400年后的今天,中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于2016年8月开启了英法德奥四国巡演,还在伦敦与当地艺术家举办了名为“东方与西方,寇流兰与杜丽娘”的论坛。

  这是莎士比亚名著《大将军寇流兰》与汤显祖名著《牡丹亭》首次被同置于一方舞台,当西方悲剧中被放逐的英雄将军,和东方古典戏剧中为爱情和自由穿越生死的“惊梦”少女相遇,他们共有的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歌颂美和爱情的精神跨越了国界和时空,令中外观众共同为之倾倒。

  在国际语境中寻求共鸣

  把两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戏剧大师放在一起演绎,是否有牵强之感?在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谢江南看来,这反而让人们发现两位大师更多的相同之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最大的共同点是诗歌体的台词。舞台呈现形式相同,都追求充满诗意,为观众提供充分想象的写意舞台。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很重视高台教化,弘扬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莎士比亚戏剧深受英国中世纪宗教戏剧、道德戏剧的影响,莎剧中总是会传达出不同层面的道德教育。汤显祖所代表的中国戏曲集歌舞念白于一体,无动不舞、无声不歌;莎剧中也包含了不少教堂和英国民间的歌舞形式,这些都增强了戏剧的美感和舞台表现力。”她告诉《参考消息网》。

  这样拼贴穿越的一部戏,要在伦敦西区最主流的剧场演出,显然是一次冒险。然而,它却收获了观众意外的热情和反响。“它结合的非常巧妙,因为战争和爱情都是跨越种族、文化和时代的话题。”为《泰晤士报》《舞蹈周刊》等主流媒体撰稿的知名剧评人多纳德在看完后评论说。皇家中央戏剧与演讲学院戏剧学系主任乔恩和米德尔赛克斯大学戏剧与舞蹈学院教授克里斯也不约而同觉得这是一部“让人激动的作品”。“在舞台上以鲜明的对比呈现了两部如此不同的戏剧作品,对于两种文化下的观众可谓一箭双雕。”乔恩表示。

  不止是《寇流兰与杜丽娘》,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昆曲《牡丹亭》、赣剧《临川四梦》等中国戏剧也在欧洲各大艺术节上获得展示。就在上一周,身着传统昆曲戏服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站在爱丁堡的舞台上,唱着传统曲调演绎了一场昆曲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引起轰动。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时选择用戏剧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前者的作品是中国明传奇的最高峰,而后者的作品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结晶,都是文化、艺术和舞台语言的高峰。戏剧的思想是共通的,假如当时有微信,他们俩会成为朋友,讨论‘因情而生,因情而死’。”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说。

  而中国剧作家庞贝编剧的《庄先生》近日结束了阿维尼翁戏剧节的25场演出,并被戏剧节权威人士评价为最好的参展中国戏剧。庞贝评价,“《庄先生》不只向外国观众呈现了一个好看的中国故事,也拥有引发当今观众共鸣的现代主题。”

  《庄先生》由“庄周梦蝶”的经典传说生发,旨在呈现中国道家哲学的现代启示,不为物役,回归自然,极简生活,精神自由。“它的主题很契合在名利争斗中迷失的现代人的心灵,呈现给人们‘一种可能的生活’,一种亦幻亦真的生命境界。”

  谢江南指出,正是这种非写实的写意舞台、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舞台强调的四功五法的程式、传达的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伦理等,让海外普通观众跨越文化隔阂,感受到了吸引力。

  正如英国诗人西蒙·狄金森看完演出说,他虽然跟不上法文字幕,但仍可“凭感觉”看懂故事。“《庄先生》像我的诗歌一样,探讨的是在物质社会如何保持个体尊严的主题,也有一种流浪的情绪。”

  文本翻译与营销缺一不可

  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元素在影视业、服装业、时尚界等引领潮流的行业出现率提高了许多。而中国文化元素也由过去西方人猎奇的“异域文化”,逐渐发展成了当下的“时尚文化”。

  “戏曲的舞台美感和唱腔是吸引海外观众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输出如果以戏曲为桥梁之一也是大有优势的。”谢江南说。

  而汉学热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年轻人。谢江南指出,每年来中国学习的外籍年轻人都在不断增长,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好、中国的国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热情好客好相处有密切的关系。

  以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代表的戏曲作品,契合了如今欧美流行跨文化戏剧演出的潮流。“跨文化是指一台戏剧演出包含不同文化因素。比如用中国戏曲形式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用日本能剧或者歌舞伎的形式演出莎士比亚等。”

  谢江南认为,中国戏曲在国外演出遭遇最多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文本翻译。“2000年我在查找亚洲戏剧研究的英文材料时,中国戏曲方面的材料很少,但是日本古典戏曲的剧本基本都有英文版本。我问过一些美国、英国的戏剧专家,他们也说中国戏曲很有用但是没有英文版本,只能望文兴叹。”她说。

  而如今走向国际的戏曲演出比当时多了不少,但大多仍是《三岔口》《秋江》等以动作为主的折子戏。“如果有高质量的英文翻译剧本文本,对戏曲的海外传播可能效果会更好。”

  与此同时,对国外文化和市场缺乏深入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商业化运作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戏曲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海文曾在署名文章中分析了梅兰芳访美演出引发轰动效应的原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业已蕴含并呈现出好莱坞明星制度、明星经纪人以及导演制等现代理念和方式。演出团队对梅先生的宣传和包装堪比明星制度的实施。”

  据介绍,梅兰芳团队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遴选一些受欢迎的剧目,然后为做到“剧目精”“时间不能太久”“内容要富于变化”,将剧情压缩,废除检场饮场陈规,而且要求演员按照导演构思塑造艺术典型,加入英文的观演说明等。

  此外,他们还在宣传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甚至雇用美国人与美国各报馆通信,介绍梅兰芳和中国戏剧,还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宣传品制作,包括编写《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各种戏剧说明书、讲话稿、新闻稿等,还专门准备了用于赠送外国人的礼品。

  “他们在精选演出剧目的基础上,对每场演出的出场人员、出场顺序、演出时间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安排和精确的计算。可以看出,知识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等已被运用其中。”王海文指出。

  就目前而言,中国戏剧面临的很大问题是如何让世界知道中国戏剧。这一次将《寇流兰与杜丽娘》带到英国伦敦西区,以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投石问路。“小百花为了和世界对话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我给她们排过日本戏、韩国戏、布莱希特的戏,现在是莎士比亚戏。做了一二十年,就是希望从原来古老的中国戏曲形态中不断变化出来,(寻求)如何现代化。”《寇流兰与杜丽娘》的导演郭小男说。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