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寻锦记

  

  苏州是一个很有古意的城市。诺大的苏州老城区,竟然没有一栋高大的现代建筑。据说,当年为了保护苏州古城,政府出台了一个规定:古城区内所有的建筑,都不能高于位于城北的北寺塔。这一举动,让苏州古城内的老城风貌得以完整保存。

  很多人来苏州,都会沿着北寺塔西行,去参观“网红”的苏州博物馆,代表江南园林的狮子林、拙政园。但往往对北寺塔周边另一个“隐身”的苏州——“苏作手艺人”视而不见。以北寺塔为中心,方圆几里,有做琵琶、二胡、箫笛的乐师,做折扇、团扇的雅士,工缂丝、宋锦的织匠,做颜料、年画的艺人……这些手艺都曾让苏州声名远扬。

  而我此次苏州之行是为寻访一项中国传统丝制工艺——苏州宋锦。

  宋锦,锦绣之冠

  中国古代名锦,向来以成都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并重,号称“三大名锦”(也有加进广西壮锦,合称“四大名锦”之说)。三大名锦中,蜀锦深得普通百姓喜爱,最有人气;云锦受宠于达官贵人,最为贵气;而宋锦则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最有文气。历史上,三大名锦就如同江湖的三大门派,相互比拼就拼出了织锦业的锦绣前程。

  成都蜀锦为这座城市赢得了“锦官城”的美称,南京云锦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披上了灿若云霞的锦衣,而苏州宋锦则博得了“锦绣之冠”的无上名号。

  宋锦的发轫,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是突破性发展是在宋代。宋代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社会。统治阶级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即使在被金朝逼得国破家亡偏安长江以南,琴棋书画也还是要继续的。宋锦,是指宋式风格的锦缎。而这宋式风格的成型时期,不是在歌舞升平的北宋,而恰恰是风雨飘摇的南宋。当时宋高宗仓皇南逃,定都临安后,带来大量没来得及装裱的书画。而当时的苏州是锦绣之乡、绫罗之地,所织锦缎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柔韧,正符合书画典雅的个性。于是政府便在苏州设立宋锦织造署,专门负责宋锦生产,用于宫廷书画的装裱。换句话说,当时的宋锦只是用来充当画裱或书皮。但因为书画是文人墨客雅玩的东西,于是宋锦便潜移默化地沾染了风雅之气。宋锦用于书画装裱时,充当了书画绝佳的保护伞,于是许多宋代的名贵书画与宋锦一同流传下来。后人在欣赏这些宋代书画时,也注意到了与书画珠联璧合的宋代织锦,因而言锦必称宋,苏州宋锦由此得名。

  后世所称宋锦,有部分确是宋时织造,但是更多的却是明清时按宋代风格织成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虽以宋名,但是真正的兴盛则是在明清时期。苏州自古繁华,既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地,又是丝绸产地,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文人开始参与丝绸的设计加工,于是很自然地在此过程中融入了文人的情怀。明清两代,在南京设立了江宁织造府,司职云锦织造;在苏州设立了苏州织造府,主导宋锦织造。虽然同为官方织造,但是因为两地的人文环境差异,因而所产锦缎也呈现出不同的人文性格。金陵王气成就了富贵厚重的云锦,姑苏的书卷气则成就了轻薄典雅的宋锦。

  南京云锦讲究织金夹银,用夹杂金银线的方法让锦缎呈现出亮丽夺目的光泽。而苏州宋锦则相反,不求用料的贵气,而更注重织工的精细及艺术格调的高雅。在图案设计上,云锦多以龙、凤、牡丹等图案为主,意图呈现高人一等,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与等级。而苏州宋锦则大多以变化的几何形为骨架,内或填各种花卉,或加吉祥如意纹等,配以素雅平和的色彩,力图让图案自然,色泽和谐,格调古朴高雅。

  苏州宋锦这种风格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这一时期,明清家具也开始分化,北京出现了宫廷气象的“京作”,而苏州则出现了以文人主导的倡导简洁明快的“苏作”家具。如果说同一时期南京云锦和北京的“京作”家具主打的是皇家气韵,那么同在苏州的宋锦和“苏作”家具则一脉相承,是苏州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投影。

  宋锦在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宋锦也开始分化出大锦、合锦、小锦三个品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包装,也通常用来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立轴和屏条的装裱及一般礼品盒的包装;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通常用于小件工艺品包装盒的包装。

  大锦主要由苏州织造府主导的官府织造织成,专供皇室和达官贵人;合锦和小锦则为民间手工业者织造,供名士和商贾把玩。一时间,无论官府织造还是民间织品都产销两旺,所谓“东北半城,万户机声”,说的就是当年苏州城内宋锦织造的繁华景象。

  三大名锦是中国丝织业的标杆,它们的兴盛,见证了中国丝绸的繁荣;它们的衰败,则是整个中国丝织业没落的缩影。云锦从巅峰跌落,是以1911 年清王朝的灭亡为标志的,云锦在失去了清王室这一最大买主后一蹶不振;而宋锦没落得比云锦还要快:洋务运动后,西方新式纺织机械织造的纺织品大量涌入,让宋锦这一崇尚宋式古朴风格的古老工艺遭遇了如洪水猛兽般的威胁和挑战。

  至解放前夕,苏州全市的宋锦作坊仅有机户严斌记、陆万昌、包连夫等17 户,拥有木机数量也仅区区36 台。至解放后,因为锦作为一种奢侈品,不符合建国初期倡导节俭的国情,宋锦织造业更加举步维艰,全国从事宋锦生产的厂家只剩下苏州宋锦厂一家。改革开放后,还维持手工模式的宋锦行业,因为繁杂的工序和高昂的成本,不断受到新式纺织业的冲击。1998年,宋锦的最后根据地苏州宋锦厂终于倒闭。从此,宋锦成为了历史遗迹。

  

  经纬交错的一番天地

  我们来到苏州北寺塔边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寻找宋锦的痕迹。远远地就被博物馆的外型吸引:博物馆墙体外立面是光洁的白色大理石贴成,一道道紧密的横纹和稀疏的竖纹组成的墙面,远远看去就像一匹巨大的绸缎。

  要进入丝绸博物馆,得经过一组灯光装置:灯光的造型也模拟了丝绸织造的过程——一组组坚直的细长型的白灯被设计成柳条一般万条垂下,就像织丝绸时缎面接口处的线头。而“柳条”之上白色的灯横竖交错,就像一条正铺在织机上被编制的锦。现在是列日当空,太阳透过灯光装置,在路面上留下经纬交错的阴影,光阴在地上编制出丝绸故事。

  博物馆的主人钱小萍看我对博物馆前的灯光装置着迷,似乎是怕我看不懂,开始主动当导游给我解释:“横和竖,分别代表着丝绸的经纬。做丝绸,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经天纬地的手艺。”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见过织机,因而少了一个窥探天机的机会。

  博物馆后的大堂里巨幅壁雕的是丝绸之路的连环画,连环画内,与丝绸有关的人物如星辰一般闪现:第一个是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嫘祖,然后是推广“捍、纺、织”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的黄道婆……

  “你知道中国丝绸有多少种吗?民间故事中传说嫘祖发明了养蚕,史书上记载说是黄道婆改进了织造方法,其实不是这样的!”钱小萍指着丝绸之路壁画上没有标出姓名的驼队说:“其实,对丝绸贡献最大的,是无数这样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普通人。不管嫘祖还是黄道婆,都只是丝绸千头万续中的一经纬罢了!”

  博物馆内人气惨淡,为数不多的人流都聚集在博物馆的织造展示馆内。一位织娘坐在一架巨大的织机前居然在货真价实地编制。这架纯手工宋锦织机,是钱小萍开始复兴宋锦后研究出来的,是现存的仅有的几台纯手工织机之一。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厂家会生产这样的机器了。生产宋锦织机的人都没有了,手工宋锦的生产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这织机无比珍贵,但钱小萍却坚持让织机每天进行保护性生产。生产宋锦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给参观丝绸博物馆的游客活态展示宋锦的生产工艺。比冷冰冰在橱窗里展示宋锦织物体,活生生的宋锦织造工艺,给人的触动要大得多。

  如果把手工宋锦的图案比作一首乐谱。那不同颜色的丝线,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生产一匹高档的手工宋锦,要用到几十种颜色的丝线。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位宋锦织女,都是在丝线五线谱上起舞的舞娘。

  围观的人流似乎在竞猜她正在编制的丝绸。有的说这是“绫罗绸缎”中的一种,有的说这是“三大名锦”中的一个,有的甚至说出了“绒纱、染色、秋绢”等我都未曾听说过的名字。就在我感叹“苏州丝绸之乡就是不一样”时,织娘笑出了声来,停下织机用手指了指她背后。她背后有一面墙,上面有一排密密麻麻的标示卡,标出了清代苏州丝绸的品类:绒纱、染色、秋绢、广缎、八丝、绫机绸、锦……

  在我们印象中,丝绸不过“绫罗绸缎”,但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后才发现丝绸是包罗万象的秘密花园。可惜的是,各种品类的丝绸转瞬之间就消失不见了。

  很多丝绸门类就像历史上不同的动植物物种一般,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些不是人力可以阻挡得了的。既然很多丝绸的消失是阻挡不了的,那么这座博物馆保留的正是它们曾经在、繁盛的印记。

  

  极乐世界局部 摄影|阮传菊

  

  一匹残锦中还原的技艺

  从苏州丝绸博物馆后门出来,走下几级台阶,穿过一个苏州园林门常见的水榭,就到了博物馆中一处小小的别馆——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

  如果说苏州丝绸博物馆,是针对公众所建的一座丝绸纪念馆。那这别馆,就是宋锦研究60 年来的一处试验田。

  上世纪60 年代,宋锦的生产已经江河日下。1966 年,苏州丝绸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钱小萍和花样设计专家胡芸两人一起被派到苏州宋锦织造厂。在苏州宋锦织造厂,看到这些精美雅致的宋锦图案后,钱小萍就深陷其中,从此一辈子都没有出来。

  为了能将宋锦技艺保护和传承下来,钱小萍四处收集宋锦纹样。收集纹样,只是宋锦保护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看见历史上的宋锦纹样才能分析每个纹样的演变以及制造方法。有了纹样的制造方法就能把已经失传的纹样重新复活,重新服务于现代生活。

  但近几十年来,手工宋锦厂不断倒闭。苏州地区上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精美的宋锦纹样大量失传。仅存的少数几家家庭作坊还有些出品,但也局限于低端的纹样。高端的宋锦纹样,几乎绝迹。

  直到2006 年,钱小萍路过苏州古城区一家古董店,在古玩店最不起眼的角落遇见了一匹织锦残片。

  “我看到那残片就激动得跳了起来,那是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残片,是我一直寻找的高端宋锦纹样。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理由:把宋锦残片借走!没想到店主李品德先生想也没想就同意了。”钱小萍说着拿出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样品给我看。

  当年,钱小萍把这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借走一晃就是几年时间。后来,钱小萍又出现李品德的古玩店面前。此时,她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旧的是李品德借出的宋锦残片,新的是以宋锦残本为母本复制的新宋锦。钱小萍把这条新宋锦作为礼物送给李品德以示感激。

  从菱格四合如意宋锦复制成功之后,“宋锦复兴”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博物馆纷纷送来各自镇馆的宋锦藏品。《球路龙纹锦》、《黄地宝相八达晕锦》、《花卉盘绦纹锦》、《极乐世界》等一大批珍稀宋锦纹样和文物都被复制出来。

  苏州宋锦织造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苏州的宋锦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个家庭作坊都要有独特的宋锦纹样才能安身立命。因而苏州宋锦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纹样。即使是像钱小萍这样的宋锦专家,也有很多纹样没有见过。因而,每次看到新的宋锦纹样,钱小萍都会收集一小块存档。如今,这样的档案本已经存满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锦纹样已经有好几百种,这里面的纹样绝大部分在市场面上都已经看不到。这十多本宋锦档案本,就是宋锦的基因库,是宋锦研究最重要的资料,也是宋锦复兴最重要的支撑。

  很多人说,宋锦后继无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为干预去保护宋锦,是逆天而行。对此,作为宋锦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有着不同的理解:宋锦现在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宋锦被时代淘汰,而是因为中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得太快,文化来不及跟上。事实上,宋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上世纪80 年代,钱小萍就在研究宋锦过程中,用丝绸制成了一种人造血管,成功应用在临床上。传统制造技艺和医学尚能跨界,何况传统和现代呢。

  

  钱小萍一手建立的苏州丝绸博物馆 摄影|阮传菊

本文标签

街舞串台词 光谷少儿街舞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