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欧街舞文化差异

浅谈中欧街舞文化差异

先说舞蹈本身,

欧洲舞者和中国的舞者有着不小的差别。以我为例,跳了四年舞,最喜欢的就是popping,而唯一相对擅长的也只有popping,而且我认识的很多舞者也有着和我类似的情况。众所周知,德国的break dance是世界有名的,这边的舞者,基本上拉出一个就能hiphop,house还有breaking。这不算什么,我认识一个德国的舞者,今年30岁,他会locking,hiphop,krump,house,breaking还有Bbox……而且他每一种舞种跳的都非常好,就连bbox都是我见过会的人里最有实力的。他的身体素质好到你想象不到,柔韧性和爆发力真的是太让我吃惊了,不仅是男人,德国的女dancer也有着惊人的力量和耐力,他们在跳舞时,power绝对是给你的第一印象。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德国人可以两次发起世界大战了-_-!


舞龄

这是中欧街舞文化中差异最大的一点,在中国的孩子们早出晚归,背着沉重的小书包,戴着厚实的小眼镜,每天颠簸于学校补习班之间,手写1234,口念abcd之时。德国的孩子很小就被父母送去街舞、芭蕾、摇滚等等的课外学校,孩子们开心,家长也放心。所以来到欧洲,你会发现会跳街舞的小孩子太多太多,而且很多十来岁的小孩子都是高手。可见一斑,德国舞者舞龄要远远大于中国的舞者。

以我为例,我今年芳龄23,舞龄4年有余。在中国的街舞圈子里算是不大不小的“大龄青年”。而我到德国之初,自认知的第一个舞者起,但凡有些许资历的,舞龄都要比我大出很多。很多25岁的舞者,已有11年舞龄。所以我来到这里只能算是个初入江湖的小喽罗。

不仅如此,在中国,街舞始终被限定为年轻人的专利,而中老年人只属于麻将、太极和遛弯等。但在德国,40岁以上的舞者比比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并不单单把街舞当成是一种娱乐,更多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

商业化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Hiphop文化以及Funk文化席卷整个欧美之时。街舞的商机已被很多人牢牢抓在手中。德国是老牌重工业国家,当街头文化从美国传向欧洲之时,最先登录的就是德国。所以德国的街舞商业化应该仅次于美国。

当我来到德国之初,就发现大大小小的舞蹈学校、工作室遍布城市的大小街道。种类同样是非常齐全,Jazz、芭蕾、街舞等等应有尽有。这点和中国很像,尽管中国的街头文化刚刚起步不久,但是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许多街舞工作室。在国内很多以街舞授课、演出、编排为盈利目的商业机构成为Dance Studio。在欧洲,多称之为Work Shop。

欧洲的工作室更为开放自由,平时可以旁听,喜欢就交钱上课,不喜欢可以从新选择别的舞种别的老师。而对于授课的艺人来讲,也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经常会有新的艺人来授课,而过段时间或许他就去了另外的工作室。又会有新的艺人来填补空位。正是这样的开放程度,所以欧洲的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街舞文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交流。新的风格、新的思想就是这样孕育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很少见到国内的”职业Dancer”。大部分授课、编排的舞者都有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他们在工作室教课、演出和跳舞更多是出于热爱。所以这里的工作室收费要远远便宜于国内,通常情况下月票是38欧(据现在汇率来讲,约合人民币349.6元),这整个一月就可以无限次数上任何老师的课。不仅如此,就连比赛的参赛报名费、门票也远远低于国内,以”Funkin Stylez”这种在欧美与BOTY齐名的大型比赛为例,门票只要7欧(近70人民币),总决赛10欧(近100人民币),报名费免费……具体情况会在下文“比赛”一项中详细说明。光从这一点,中欧街舞商业化也有着天差地别。

比赛(battle)

其实比赛应该算为商业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欧洲,比赛和赚钱除了赛后的“work shop”有些许关系之外,再无别的联系。

在国内大家熟知的欧洲盛况级比赛就是法国的”Juste Debout”,英国的”UK Bboy Champion” 以及德国的” Battle Of The Year”. 很遗憾,以上几个大型比赛我都还没有机会亲身经历,所以我对这3大比赛都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有幸参加了在欧美权威度不输于”BOTY”的”Funkin Stylez”(以下简称FS)。其实FS的规模很盛大,如果说BOTY是欧美breaker的盛会,那么FS说为欧美Dancer(无Break Dance battle)的盛典一点不为过。FS每年在欧美几大城市都设有赛区,遗憾在亚洲并无赛区,所以对于国内的舞者们来讲,FS还是比较陌生。但是比赛只是跳舞的手段,并不是跳舞的目的,比赛只是为了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而已。所以欧洲的大大小小的比赛都将“快乐第一”列为首要任务。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